手机绿色应用商店
当前位置:首页 > 展会快讯 > 正文

创意展览《罗马假日》赫本骑过的同款小摩托车正在国博展出

发布时间:2017-04-28 10:10:13来源:索味资源站编辑:本站整理

赫本骑过的同款小摩托车正在国博展出《罗马假日》剧照(图片来自网络)

由中国国家博物馆、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和旅游部博物馆司、米兰三年展基金会联合举办的“创意改变生活—意大利设计艺术展”于2017年4月25日至7月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。

走进“创意改变生活—意大利设计艺术展”展厅,面对一件件充满生活诗意的日常设计,时光流转,光影婆娑。让我们静观隐匿于生命之中的繁花与梦境,并准确击中泪点的,永远是那些带有温度的记忆。其中就包括格里高利·派克和奥黛丽·赫本在电影《罗马假日》里骑过的这款“黄蜂”小摩托车。

赫本骑过的同款小摩托车正在国博展出-2

由威廉•怀勒执导、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、获得第26届奥斯卡最佳女演员、最佳服装设计、最佳编剧三项大奖的《罗马假日》,描述的是安妮公主与身为平民的乔不期而遇后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。当帅气的格里高利•派克骑着这辆造型复古的踏板摩托车,载着优雅美丽的奥黛丽•赫本穿行罗马古老的街道,畅游雄伟壮丽的竞技场、科斯美汀圣母教堂的“真理之口”、宛如巨大瀑布的西班牙台阶时,全世界的影迷都为之倾倒。浪漫的爱情故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,感染着每一个人。那么这款小摩托车有什么特别之处呢?这要从它产生的时代说起。

赫本骑过的同款小摩托车正在国博展出-3


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意大利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,房子、公寓、工业设计和无数的生活用品在战火中化为灰烬,一切都必须尽可能快地得到恢复和生产,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。

意大利的比亚乔公司成立于1884年,是家百年老店,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,一直都致力于飞机的早期研制,后来制造船舶和有轨电车。受到二战后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,比亚乔公司的老板恩里科·比亚乔为迎合市场需求,想制造一种廉价的交通工具,便找到了航空工程师科拉蒂诺·达斯卡尼奥。面对战后飞机发动机的过剩,科拉蒂诺·达斯卡尼奥产生了运用飞机制造原理,把摩托车轮子悬置的全新风格的创意。

1946年4月,第一辆小摩托车诞生了。新踏板车用铁制的壳体做为车架,采用一台飞机发动机的起动机作为发动机,发动机与主动轮直接相联,拥有类似飞机起落架的前单摇臂悬挂系统,因其发动机的嗡嗡声及车身腰部象黄蜂,所以取名为“黄蜂”(Vespa)。

科拉蒂诺·达斯卡尼奥的设计风格是以意大利线条为主,始软终硬、柔媚与硬气合二为一。战争的雾霾散去,罗马经典的米黄色大理石、地中海清澈蔚蓝的浪花、浪漫的神话传奇……从久违的阳光中浮现出来,生活不朽,就像难以遏制的心愿和美意。从外表上看,这辆小摩托车看不见马达,小小的轮子被刻意地盖住了一半,前挡泥板的顶上是车灯,后挡泥板几乎触及地面。设计师旨在让踏板小摩托车远离反战摩托车的体育竞赛传统,而成为减轻日常劳作的轻便交通工具。

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,散发着日常生活的诗意,最初的构思是想让驾驶的人坐得更为舒服。这是一个超越时空的传奇,它将功能、形式与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,成为推进大众“机动化”的第一步。20世纪50年代,汽车还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,因此,物美价廉、坚固耐用、容易驾驶的“黄蜂”摩托车一经投产,立刻引起极大反响,在最初的10年,整个欧洲到处都是生产这款摩托车的工厂,“黄蜂”销售量达100万辆。后来出现了分期付款的购买方式,更使它成为意大利大部分家庭最主要的交通工具。它是迄今为止在全世界售出最多的踏板车。


从物到人,从心到手,它是属于罗马的。每每看到这款 “黄蜂”的时候,我总是把它和《罗马假日》联系起来。不期而遇的爱情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,可以在满载旅客的泰坦尼克号邮轮上,可以在三万英尺高空的飞机中,可以在西坪村的山楂树下,也可以是在这辆飞驰的“黄蜂”小摩托车上。相比之下,小“黄蜂”上的爱情故事最为让人神往。只有在这里,两个人的心靠的最近,才感受飞翔的自由。所以,坐惯了皇家专车、习惯了高高在上的傲娇公主宁愿坐在摩托车上躲在这个男人的身后,用双手抱紧他的身体,感受他怦怦的心跳。紧闭双眼,享受罗马街道上的阳光、喧闹和微风。

《罗马假日》无疑呈现了刹那芳华间的一天里对爱最美的形态,再难有一部电影能将如此短暂的爱情给人以洞彻心灵的动容,一日也能是永恒挚爱!光影留存住了那永远的绅士和公主。

《罗马假日》所塑造的爱情是唯美的,这种美使爱情凝固,就犹如是唯美的艺术品,瞬间变成了历史并成为永恒。

【展览信息】

展览:创意改变生活——意大利设计艺术展

展期:2017/4/25-7/25

地点:国家博物馆 北16展厅

【策展团队】

 意方策展人:安德烈•布兰齐

中方策展人:侯春燕

策展团队成员:龚 青  雷 琳  张维青

展览形式设计:王宇洁

展览制作协调:刘 桐

翻译及国际协调:彭 梓


文章转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官微

相关推荐